【资料图】
4月15日,由东北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2》成果发布会暨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学术论坛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会上,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广对《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2》研究成果予以介绍,并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柳海民、副教授梁红梅等九位课题组成员做了围绕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的主题发言。
该报告以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为研究切入点,研制开发了原创性调研工具包,聚焦教师工作时间分配度、教师工作内容复杂度、教师工作精力投入度和教师工作负担感受度四个方面,基于对我国31个省市的51381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分析,揭示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的现实样态、面临的挑战以及问题的深层原因,提出了教师工作强度的调试策略。
报告调研结果显示,随着“双减”政策走深走实,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在教育教学提质增效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1)工作时间分配趋于合理。近八成教师认为他们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教育教学上,且能够根据工作性质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充分利用点滴时间思考工作。
(2)工作内容回归教学工作。绝大多数教师更加注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自己专业能力要求更高,工作内容重点聚焦作业研究、教学观念改进和教学水平提升。
(3)工作投入状态积极专注。大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展现出愿投入、能力强、较专注、亲课堂、强认同的投入状态,工作过程能够获得沉浸感、幸福感与满足感。
(4)工作激励保障逐步完善。“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行督促相关激励和保障政策陆续出台,不断健全完善的薪酬待遇、考核评价、职称评聘、用人机制等,为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和教师工作有效推进提供坚实的保障。
与此同时,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也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具体表现为:工作强度总体水平较高;工作强度维度失衡;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发展趋势呈抛物线变化,教师工作强度在教龄20年前后攀至顶峰。除此之外,教师工作还面临着教学性工作投入度相对较低、中青年教师普遍比较疲劳、工作结构隐性投入高、身体症状被“常态”忽视、教师专业角色泛化等挑战。针对问题与挑战,报告从国家专业标准制定、学校文化自主构建、教师主体积极应对、社会舆论正确引导等方面提出了重要而有效的战略举措建议。
发布会与会专家对《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2》予以高度评价。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张东燕指出该报告对回应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提升基础教育区域质量和培育教育家型教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据了解,“中国教师发展报告”是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推出的系列研究报告,以研究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宗旨,立足高等教育,研究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以前瞻性、科学性、敏锐性的研究视角,全方位审视并挖掘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每年推出一个主题研究,迄今已经连续发布三次,为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和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秦占民)